top of page
圖02.jpg

串聯 / CONNECT __

#暫留場所 #校園延伸 #設計系學生 

 

#異構 #巷弄

人與巷弄間的滲透性

60 x ___ vision

SITE_

大觀園

TEACHER_

王玉麟

STUDENT_

吳家勳

張庭語

SITE

利用大觀園與一般環境的尺度差異,尺度小,比起一般的環境更容易感受到周遭事物,生活感知及感官刺激都更明顯更放大。蜿蜒的巷弄最為基地尺度的魅力與特色。

在室內空間透過緩和的走道(介於室內與戶外)去創造許多功能性。使最初對巷弄的想法貫穿於群體空間,進退中形成半室外空間參與並滲透到街道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學生與居民共同產生集體記憶。巷弄(走道)充滿日常性活動,透過巷弄成為群聚交叉的節點。增加室內與室外的互動性,同時兼具學生和居民的使用權。

延續大多原有建築結構,在舊建築中加入新的單元體,藉由在大觀園中的不同行為,能感知到大觀園最大的魅力。藉由基地特色,使活化不同年代對這塊土地的記憶並重溫在地溫度,置入新使用者(學生)提出異質共構的概念。

圖04.jpg
圖03.jpg
01.jpg

60¹x living/

鳥園原先的地理環境靠近大觀園民宅,所以將學生所需的住宿空間植入之餘,將原本一個家的元素解構於鳥園之中,依公共性與私密性劃分空間載體,如客廳、廚房和廊道等定義為學生聚集場所,而學生居住單元則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學生最大化的生活品質,透過規劃增加更多生活感知。

60²x observing /

因校園附近本缺少學生發表平台,利用原本山海樓及原建築系展覽地,延續原有的藝文空間。在兩個展覽空間中,將原本的廢棄住宅拆除,提供一片可聚集的呼吸空間。

60³x gathering/

原先的大觀園因為建築自由生長,巷弄尺度小,居民之間缺乏呼吸的空間,因此我們以保留建築原立面及動線,把整個區塊作為一片廣場,而其中的機能包括居民、學生的聚集空間,學生的工作空間及設備空間,透過單元體置入的方式將機能置入廣場,保留廣場聚集人群的特性並在其中增加符合需求的機能。

圖06.jpg
圖07.jpg
圖08.jpg
圖09.jpg

大觀園對於我們是的低調隱密的存在,當此社區隨時間變遷而落沒,我們試著透過在地學生視角使空間再次詮釋新的生活方式、ㄧ處未來生活實驗所。

 

聚集空間成為學生的開放性場所,使人和環境通透,呼應巷弄滲透性。(60¹x living)

學生宿舍單元體,透過單元體模組化的空間規劃來實驗更多對於學生生活空間的可能性。(60¹x living)

圖10.jpg
圖11.jpg

在展覽空間動線中提供開放性對話場所置入於巷弄之間。 (60²x observing)

探討學生工作室之環境,提供具有多元性的工作空間。(60³x gathering)

圖1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