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 第三十一屆 畢業展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nterior Design
反思 / RELINK __
#區活化 #再利用 #閒置工廠
#持續發展 #代謝
閒置空間與社區的關係
To revive
SITE_
印尼 Gudang Sarinah
TEACHER_
陳紹平 老師
STUDENT_
葉優慧
司徒菲
ISSUE
城市當中要出現一個社區空間,其實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會形成真正的『社區』
社區的發展是有生命週期的。在半個世紀前的新城鎮現今已成舊區,被人口老化、社區設備不足等問題所困擾令舊區的活力減低。那空間變舊了只能重建嗎?
我們認為社區活化不單單只有硬件的升級。居民的需求是考慮的因素,活化社區是不能透過硬性規劃出來,應由居民的角度去思考活化這件事。
基地位於印尼雅加達南部,是Kelurahan Cikoko社區裏的一個閒置空間,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
基地歷史
Gudang Sarinah是Sarinah百貨公司的倉庫。到了90年代初,昔日輝煌的Sarinah百貨在外來百貨的衝擊下慢慢地被淘汰,而百貨公司的倉庫就變成閒置空間,被人遺忘。
基地現況
現在有三個藝術類的非牟利團體在裏面辦公,分別是Grafis Huru Hara、Ruang Rupa和Serrum Studio,他們會每隔幾個禮拜舉辦活動,像是音樂節、跳蚤市集、藝術展等等。
在基地附近有一個由印尼本地人組成的社區,他們生活簡單,普遍學歷不高,社區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間小,甚至還商住兩用,一半是雜貨店,一半是住家,社區裏也沒什麼公共空間,雜貨店是既是日常居民的居住場所,也是聚集居民的地方。
經過基地調查發現基地雖然跟社區相鄰,卻跟社區沒什麼連結,原因是這邊辦的活動跟居民都不太相關,有距離感,因此居民也很少去接觸那邊。
因此我們嘗試把倉庫解放出來,加入新的機能,重新規劃一次,把倉庫跟居民的距離感拉近,也在倉庫加入社區機能,讓居民一起參與,從而活化社區。
期望
希望以基地作為起點,透過活化閒置的空間使舊社區產生新的連接,强化社區營造,利用貨櫃的易移動性去活化各種失去活力的社區,去解決空間不足和居民需求,讓計劃得以延續。
概念
帶來活力:互相影響,互相得益。
置入貨櫃:貨櫃材質堅固耐用,價格便宜,可以回收再利用。
空間靈活性:用貨櫃當空間中的量體,易被置換,設計多樣性。
商業行為分析
基地的右上方都是公司區,左後方都是社區,活躍度明顯的向社區方向遞減,
於是我們把比較商業的空間放在最前的第一倉庫,比較社區的空間就放在靠近
社區的第三倉庫。
關於系統
基於貨櫃置換方式的考量,首先我們在三個倉庫中間加入了貨櫃進出的動線跟服務動線。為了增加貨櫃的層次,我們加入了框架系統,讓整個置換的動作更為流暢。規劃完機能後,再加入垂直動線連接三個倉庫的空間,聯接了商業機能跟社區機能,讓社區跟外面的關係更緊密。
美食廣場:由常換跟固定兩種貨櫃形式組成的空間,讓店鋪的款式有大有小。第一種常換式主要靠外面,置入在框架裏,有利於置換不同的形式。另一種是固定式,主要在右側,用不同尺寸的貨櫃來堆疊而成。
第二倉庫的機能主要是辦基地原本的活動,也是整個空間裏連接商業空間跟社區的中介空間。原本的活動是分散在三個倉庫舉辦,現在把它集中在一個倉庫裏,讓活動舉辦的次數變密,效益提高。這個圖是音樂節活動的效果圖。
計劃以基地作為起點,透過活化閒置的空間使舊社區產生新的連接,强化社區營造,希望未來能擴展到其他地方,讓活化計劃持續發展,帶動更多的舊社區活化起來,像社區設計師山崎亮所說的: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