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擷取2.JPG

尋覓 / Explore __

#搜尋引擎 #思想趨同化

 

#邊界與中介 #區域漫遊

思想趨同的邊界之外

Stand Alone Complex

SITE_

大橋頭以北

TEACHER_

朱宴慶 老師

STUDENT_

羅郁婷

李逸庭

【Those losing self-consciousness】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只要使用搜尋引擎,人們所求的資訊便輕易地紛至沓來,對於便利的依賴,使我們慣於放任直觀的麻木主導日常,從錯失自我消化的意識萎靡,怠惰為思想上的移花接木。放任對外的感知疲乏,也就等同於在搜尋引擎總是鍵入相同的關鍵字,輕易地對一件事概括定論,於是個體的獨特性逐漸消逝在集體意識之中。

【Stand alone complex】

不同人獨立思考卻積累成相似的情結,也就是個體認知差異的趨同,思想趨同化。

圖二.jpg
圖一.jpg
圖三.jpg

【最近也最遠,失焦的境外邊界】

大橋頭以北作為都會與城郊的過渡節點,沒有明確的屬性、沒有定位,是模糊的城市間隙。這裡好比充盈而零碎的資訊庫,無數南來北往的通勤族藉交通網絡於此匯流,並在日復一日的往返中木然、迷走。這個區域無數的特質未被活化,所以埋沒,因而趨同。

我們希望在此賦予刺激,像開拓一條新的思考迴路,以喚起目標客群觸類旁通的探索精神。

圖四.jpg
圖五.jpg
圖六.jpg

【置入刺激,另闢蹊徑】

以上除了希望翻轉通勤族對麻木日程的意識萎靡外,也希望翻轉遊客對大橋頭以北的既定印象和來此觀光之目的性,以及在地居民消極排外的意識形態,令三者之封閉迴路相互牽引,產生交集。

我們針對上述三項查找對應族群的活動節點,作為個客群分別的突破口,再將其空間集合打散並隔斷,放大節點至節點間中介帶與外在環境的接觸。藉由延長的過渡路程,在摸索、體驗、回溯、修正印象中不斷反覆,重新構築對基地的理解,並使三個封閉迴路互相牽引交錯,在觀者應對差異性的相互砥礪與思辨中,重新串聯成更加穩固的群體。

圖七.jpg

【節點】

+對應通勤族迴路的是捷運人行地下道旁的派出所。

派出所與周遭街區脫開並面朝橋下十字路口,同時背向成為周遭樓房的視覺焦點。這樣保有兩種面向於一身的特性,提醒我們應時時思考事物的對反性質。

+對應遊客迴路的則是橋下的活動中心。

此點與熱鬧的大稻埕北街相切,作為分叉路口,遊客在這個樞紐多選擇前往北街遊逛,但其實這裡作為觀光客群與在地居民的交集,潛藏著多樣路線的可能性,若我們不拘泥於定向思考,眼界便不易成為思想的枷鎖。

+對應居民的則是迪化街二段街區。

無數的可能性隱藏在旁支的關聯性之中,求知慾與好奇心逐步使我們在串聯資訊的途中累積閱歷,這個街區卻因為排外與消極的態度錯失許多發展的機遇,希望藉由此地的區域設計注入多元化的體驗形式,以此引領不同客群挖掘街區的潛力。

圖八.jpg

【派出所】

為放大派出所的兩向性空間特徵,我們保留其原始建築正立面,一則希望對比內部新式設計,給人空間體驗上的衝突感;二則將背立面牆體打開,對比其給人不可侵犯之既有印象,使之能融洽的與街廓共存。而此節點作為迴路中預設的開端與結束,希望來者在此轉化及分享經驗並交互吸收他人想法,是為省思與交流的對話場。在機能上以café和bar的複合商空來體現。各層平台不只是室內外的中介空間,其休憩區相異的配置定位也成為派出所和周圍街廓的交流點,同時串起樓層間的互動關係。

圖十二.jpg

1F / 由路口前來的通勤族,與自街廓前來的居民在此相會。室內以高程變化作為線索向背面院落導引,院中的樹則作為匯集兩向動線之標的。

2F / 兩向性的座位設計,朝內可觀看即時沖泡咖啡教學,朝外則可觀看室外平台的表演。

3F / 此環繞式過道除了可向外觀看周圍社區,外邊來者也能以街廓之角度回望派出所,回應此節點作為省思點之定位。平台上的樓梯可依稀窺見3F室內酒吧的遊走活動狀態。

4F / 透過樓梯串聯橫穿兩層樓的櫃體,一側為酒櫃而一側為展示櫃,兩向呈現不同面貌。

圖十三.jpg

【迪化街二段】

查詢目標的過程裡,無數的可能性隱藏在旁支的關聯性之中,而每個人在串聯時的不同選擇,便是獨立思考所作用的體現。

位於迪化街二段的節點作為複合式商業聚落,扮演的角色取決於內部活動,豐富性在於參與方式與意圖的不同,如此便會在動線的輪轉間生成相異的經驗。我們將原先分區配置的機能打散,並有計畫的以點狀撒落在區域間,激發在機能串聯上的多樣機遇,尋找更多以轉角為單位的體驗可能性。

圖十四.jpg

作為對應迪化街一段的據點,在此對基地作一個活動型態的翻轉。我們聯通多橦建物的天井,試著將主要活動動線內移,使複合型機能的串聯發生在內裡。接著篩選街道兩側之於室內空間的動線開口,讓原先的主線路擔任起串連街區公共休憩場域的角色,模糊室內外中介性質的界線,如此使原先熙熙攘攘的街道轉換為人行漫遊道,化為休憩場域的一部分。以此手法令區域在來者的活動行為之下,轉為更適應社區的內斂商區。而最終客群與活動將匯集至共享廚房機能區,一側樓梯間與屋頂步道作為橫向動線貫穿共四條縱向主動線,成為區域自明的線索外,也將綠化帶與中央區域接通。

圖十六.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