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 第三十一屆 畢業展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nterior Design
尋覓 / Explore __
#社交 #對話 #共享 #創造性
#實體與虛擬
創作者的生活可能
對話場
SITE_
台北_中山市場
TEACHER_
鄧運鴻 老師
STUDENT_
劉嘉穎
劉宛華
這個世代因為智慧型手機與無線網路的發展,使用社交軟體的情形趨於普遍,
透過網路讓我們有了跨越時空看、聽並共同感受的可能,形成了有別於傳統的
樞紐與連結。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交流,不禁讓我們思考回——與他人交流這
件事在人與人社交的距離與關係不斷地發展變化下,很多事情在被重新定義及
重新看待。
社交是自己和他人產生的互動與交流。透過社交產生的流動性對話比起單方向
閱讀的資訊,更能讓我們共享及重新思考資訊與價值觀,保持生命的活性。在
《社交天性》這本書中,一項實驗反映人類比其他動物更大腦化,是為了發展
出更複雜更緊密的社交協作系統。除了獨處的時間我們都在與他人產生活動及
對話,而這些行為除了休閒娛樂等情感面上的互動外,還能幫助我們獲得信息
,包括新的資訊、專業知識和他人的主觀想法,我們在社交行為中不斷吸收資
訊並且回到獨處中自我思考,進行自我的調整,也能夠因此激發新的想法。
在無線網路崛起後,因為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的加入讓社交行為能夠突破時空,
也產生了不同以往的工作型態和許多個人工作者,越來越多工作者不需要待在
傳統辦公室中,在家中、咖啡廳也能完成工作,而共同工作空間也因此崛起。
臺灣的共同工作空間多沿捷運線設置,除了交通便利、人潮聚集等特性外,更
是資訊與消息的集散地,因此我們選擇了捷運臺北車站及中山站沿線間的「中
山市場大樓」作為基地
。基地所在的中山區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區域,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因著原
本的文化底蘊,文創產業蓬勃發展。
我們將以科技為輔的共同工作空間設置在中山市場樓上,想將市場中人與人的
社交模式、經營模式結合到共同工作空間中,將生活、多樣性與五感知覺在工
作環境中被放大,也與市場做連結與串聯。
共同工作空間本身的特色就是公共與分享兩大點,因著與五感有關的工藝工作者與基地環境本身,我們想更加深探討使用者所有行為,更加多我們產生社交與對話的可能性,因此在空間的規劃最重要的一點是多變化與彈性使用,有著完全私人領域及完全公共領域,模糊了私人與公共領域的交界處,除了能彈性調整私人及公共空間的大小外,也能增加許多互動的可能性。而針對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也做了最大程度的可調整性,讓空間能依著自己的喜好、習性與行
為來做變化。空間先將前後主要入口動線打通,在三樓工藝工作室做公共的標準軸線,空間的設計及規劃都依循著、圍繞著這條軸線,除了過度區域外將空間氛圍個人空
間與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分為三樓的軸線帶與二三樓塊狀的群聚空間,公共區域已能發揮最大彈性使用為主,探討各種行為發生。首先是軸線部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
挑空區域,與二樓入口與舞台區作互動;第二是樓梯區,連接二三樓,除了作為主要動線外,也用投影方式舉辦各種活動;第三為螢幕區,包含地板玻璃顯示螢幕、牆面顯示螢幕、天花可調節式桌板及牆面家具收納牆,因應各種活動可做不同的變化使用,常態為開放討論區,可以舉辦展覽、演講、野餐派對及放映電影等等活動。